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这场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的阴霾下,线上授课成为了恢复正常教学计划的重要途径。
2020年8月8日至8月25日,在团委张琪老师的带领下,我院何雨竺、鄂承思、马驰、李斯琦、邹梦竹、刘婧媛、刘炜、田枫叶、孔令芝、蔡汶彤共十名来自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师范)四班的同学组成“三下乡线上补习小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辅导医护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教学经验,并且为帮助医护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何雨竺:在开展线上教学之前,团队成员何雨竺充分了解了志愿对象的学习情况:开学小学六年级,英语学科较为薄弱。通过做题找出她的知识盲点,查缺补漏,并系统整理语法知识资料发给她,在网上下载了下学期新教材的电子版。平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其他学科的作业答疑,周末进行英语学科线上授课,边预习新课边巩固语法知识。

鄂承思:团队成员鄂承思决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家住辽阳省灯塔市孟胡屯村的几名三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开展英语辅导,对几名五年级的孩子开展数学辅导。其中英语课程为线下教学,而数学课程选择了线上教学。

马驰:团队成员马驰暑假期间回到老家周边的农村,对村子里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学业辅导。对上学期因为上网课耽误学习效果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复习,并且对下学期即将要学习到的重点知识进行了提前预习。

李斯琦:团队成员李斯琦于8月22日至8月24日进行课程辅导,辅导的内容是初中系统的语法知识,包括名词、代词、句子成分与类型和定语从句等。首先在课前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套综合测试题,以此来了解孩子们的词汇情况和分析能力,以便课程能够顺利开展。随后,向她展示并讲解初中语法ppt,帮助她复习与巩固初中语法知识。

邹梦竹:由于疫情影响以及出于安全考虑,团队成员邹梦竹主要采取了线上的形式。本次活动中的教学对象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其父母长年外出务工,只能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本次活动借助微信视频软件进行了课程辅导,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

刘婧媛:团队成员刘婧媛的教学对象是贫困地区的一个初二小姑娘,在与学生相处时发现其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学习方面很有规划,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习氛围非常好,课程进展得十分顺利。

刘炜:团队成员刘炜在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活动是线上辅导留守儿童。7月31日至8月9日为盖州市徐屯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级学生和营口市长征小学学生进行了线上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假期作业辅导和国际音标讲解。

田枫叶:团队成员田枫叶的辅导对象是农村的一部分贫困儿童,对他们进行学前辅导和教育。考虑到疫情期间的安全问题,采取了网上授课的方式,并于学生所在地区疫情风险降低之后,到农村亲自拜访了他们的家人,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

孔令芝:团队成员孔令芝的辅导对象是家附近的一位留守儿童。她是一个很懂事的小女孩,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孔令芝每周都会去她家里给她辅导数学和英语,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她的基础较薄弱,特别是英语,于是选择从较低年级的内容开始辅导她,并针对她学习上的薄弱处进行了训练。

蔡汶彤:8月10日至8月20日,团队成员蔡汶彤对家住东港市大孤山镇的一名高一学生进行了英语语法的讲解。由于疫情原因,选择了微信视频或腾讯课堂的形式进行课程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蔡汶彤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并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她进行了英语水平的提高。
小组成员利用暑假的十几天时间,对医护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业辅导。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自愿为孩子们进行无偿的课程辅导,不仅帮助了孩子们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积累了教学方面的经验,为成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