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内新闻 >> 院内新闻 >> 正文

我院学生在“品书知日本”2017全国征文大奖赛中获得佳绩

“品书知日本”2017全国征文大奖赛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日本科学协会联合主办,共收到来自73所高校的1500篇征文,在136篇入围决赛的征文中,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一等奖获得者将受邀参加访问日本、实地考察日本生活和文化的活动。

按照大赛要求,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初赛选拔,收到来自8个学院的93篇稿件,经过三轮筛选,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最佳组织奖5个学院。初赛一等奖作品由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报送大赛评审委员会,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日语(师范)杨晴凭借作品《边读边爱——日本文学品读中的心路变迁》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品书知日本”征文大奖赛为年度赛事,活动旨在鼓励中国大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与日本相关的书籍,撰写论文、感想、体会等形式的文章,达到互相感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时,激发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了解和研究的兴趣,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共建和平世界。希望同学们在2018年踊跃参加征文大赛,再创佳绩。

获奖作品节选:直到偶然接触了太宰治的作品,发现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而《人间失格》一题的含义便是“失去作为人的资格”,这样的话语充满深重的自卑和压抑,与之前所读的田园诗似的日本作品、与大多数积极向上的日漫、日剧风格不同,似乎更贴近于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侵华战争中阴暗残酷的,文化中充满杀戮的民族。带着一丝猎奇心理阅读了一部分太宰治的作品,我竟然出乎意料地改变了对于日本文学的看法,不是厌恶和痛恨,从太宰治和以他为代表的无赖派以至于二战后的一众战后文学中,我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日本文学。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确实是毁灭式绝笔之作,用孩童般拙稚的口吻直白地将比死亡更残忍的话说出口,给读者的震撼不可谓不大。正如高尔基所说“太宰治的作品一方面有带着自身经历主人公的挣扎;另一方面坦然描述着血的事实。正因如此,他比那些把自己当做上帝的作家,更有人情味,更能打动读者。”佐藤干夫说“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十全十美的文章和彻头彻尾的绝望’深受太宰治影响”,太宰治作品中传递出的敏锐而纯粹的感受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太宰治颠覆世界观的大集合里寻找着自己秘而不宣的小交集。

太宰治为代表的这一类作家改变了我对日本文学的看法,在太宰治的一系列书中,首先给我最大冲击的自然是《人间失格》,而其后阅读的一系列作品让我产生了在日本文学中久违的如饥似渴的感觉,太宰治的遗作《Good-bye》给我十足的遗憾,无比想要看到结局的情感是那么强烈,我知道我从那一刻开始爱上日本文学。

与其他战后文学不同,太宰治的作品不写战争。经历丰富至满身沧桑的他写男性和女性,写人生的虚妄和荒诞,写自杀和酗酒,写民众眼中的乱世,他求真却受到伤害,求实而不得。日本评论家小崛杏奴分析“说到女性的残虐没有人比太宰治更理解”。但太宰治仍试图塑造自己理想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或许他将对自己的嫌恶注入到了同为男性的角色的创作中。太宰治在乱世中流离,坦诚地说出自己对共产党运动的态度,不掩饰自己酗酒和为情自杀,不避讳地大谈人性的虚妄,这样直白的表达让人看到日本文学的另一面。那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黑与暗,恨与倦揭露给世人,它所传递出的每一次对制度的愤懑和对现实的无奈,每一次心存侥幸和缺乏自控,都是我们心中没说出的话,都是我们在现实中容易犯的错。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

了解了太宰治,我开始接触、了解二战后的日本战后文学,侵华战争不仅带给中国苦难,也使日本平民承受战争的折磨。战后派文学以深刻尖锐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那场帝国主义战争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统治给日本人民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对人们心灵的扭曲,揭示着日本军国主义统治的反动本质。相信如果了解了这段历史,国人也能改变对日本整个民族的看法,不再局限于那场由反动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挑起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再一味敌视日本民众,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理想状态。

外国语学院

团委新闻中心

编辑:周康

    栏目导航